听觉是个体对声音物理特征的反应,也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的通道。通过听觉,人们可以获得由声音所传递的各式各样信息。当然,声音也给人们带来烦恼,例如噪音。至于噪音能引起多大的烦恼,既取决于声音的性质,也取决于听者的主观态度。
那么,声音每一段的频率都有什么特点?我们对其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呢?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主要频率对人耳刺激的区别。
16K~20KHz频率:
听感影响:这段频率可能很多人都听不到,因此,听不到此段频率并不意味着器材无法回放,当然也不代表您的听力不够好,只有很少人可以听到20kHz。这段频率可以影响高频的亮度,以及整体的空间感,这段频率过少会让人觉得有点闷,太多则会产生飘忽感,容易产生听觉疲劳。
代表性的乐器:电子合声、古筝钢琴等乐器的泛音。
12K~16KHz频率
听感影响:这段频率能够影响整体的色彩感,所谓小提琴的“松香味”就是由此段频率决定的,这段频率过于黯淡会导致乐器失去个性,过多则会产生毛刺感,在后期处理的时候,往往会通过激励器来美化这段频率。
代表性的乐器:镲、铃、铃鼓、沙锤、铜刷、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。
8K~12KHz频率
听感影响:10~12kHz是音乐的高音区,对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。适当突出(5dB以下)对音响的的层次和色彩有较大帮助,也会让人感到高音丰富。但是,太多的话会增加背景噪声,例如:系统(声卡、音源)的噪声会被明显地表现出来,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、发毛。如果这段缺乏的话,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。
代表性的乐器:长笛、双簧管、小号、短笛等高音管乐器。
4K~8KHz频率
听感影响: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、明亮度、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,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;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,音色则变得尖锐,人声可能出现齿音。这段频率通常通过压限器来美化。
代表性的乐器:部分女声、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。
2K~4KHz频率
听感影响: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。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∽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。如果空虚频率成分过少,听觉能力会变差,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。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了,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。2~4kHz对声音的亮度影响很大,这段声音一般不宜衰减。这段对音乐的层次影响较大,有适当的提升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,但是在4kHz时不能有过多的突出,否则女声的齿音会过重。
代表性的乐器:部分女声、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
1.2kHZ频率
听感影响:1.2kHz可以适当多一点,但是不宜超过3dB,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,但是,过多会使声音发硬。
1KHz频率
听感影响:1 kHz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,通常在音响器材中给出的参数是在1 kHz下测试。这是人耳最为敏感的频率。
800Hz频率
听感影响:这个频率幅度影响音色的力度。如果这个频率丰满,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;如果这个频率不足,音色将会显得松弛,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,低频成分就明显;而如果这个频率过多了,则会产生喉音感。如果喉音过多了,则会失掉语音的个性,适当的喉音则可以增加性感,因此,音响师把这个频率称为"危险频率",要谨慎使用。
代表性的乐器:人声、部分打击乐器。
300Hz~500Hz频率
听感影响:在300-500Hz频段的声音主要是表现人声的(唱歌、朗诵),这个频段上可以表现人声的厚度和力度,好则人声明亮、清晰,否则单薄、混浊。
代表性的乐器:人声。
150Hz~300Hz频率
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,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。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,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。如果这段频率成分缺乏,音色会显得发软、发飘,语音则会变得软绵绵;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强,声音会变得生硬而不自然,且没有特色。
60Hz~100Hz
听感影响: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混厚感,是低音的基音区。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,音色会显得厚实、混厚感强。如果这段频率不足,音色会变得无力;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,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,有轰鸣声的感觉。
代表性的乐器:大鼓、定音鼓,还有钢琴、大提琴、大号等少数存在极低频率的乐器。
0Hz~60Hz频率
听感影响: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空间感,这是因为乐音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以上。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。这段频率很难表现,在一些HiFi音响中,不惜切掉这段频率来保证音色的一致性和可听性。
综上所述,我们在了解并掌握了人耳听觉的上述特性后,就可充分利用这些特性,外加以利用数字调音台均衡器功能,通过调节参数内容包括频段、频点、增益等,就可以美化(包括丑化)和修饰声音,使声音(或音乐)风格更加鲜明突出,丰富多彩达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。